儿科医院质量改进与病人安全管理(QPS)委员会第20次会议于2019年1月22日上午在多功能厅召开例会,会议由翟晓文副院长主持,委员会成员32人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是2019年的首次例会,是继往开来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在回顾总结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挖潜力、谋发展。
委员会围绕“质量”与“改进”两大主题,采取优势凝练、固化标准、分析不足、深入改进的模式展开“保障安全,提升质量”的交流,针对各个管理领域的高风险环节及改进策略前期的量表评估结果深入分析讨论,结合国家医疗改革发展计划及我院战略管理目标,提出了新一年度委员会重点工作规划(2019重点工作清单见附件1)。
1. 进一步优化委员会管理结构,完善委员会职能,聚焦关键领域,关注安全问题。加强全院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新增实验室安全管理小组,就医院实验室现代化、标准化、安全化管理建章立制,落实培训与督查,定期做好消防及公用设施(水、电、火)安全、危化品安全、辐射安全、设备安全、标本安全、人员安全等各项自查自检工作。
2. 确定了2019年全院FMEA改进项目,为患者相关家属标本信息管理流程再造,旨在加强对患者相关的家属标本信息管理与严防标本身份识别的风险。
3. 继续做好2018年各项院级指标的监测工作,要求各项常抓不懈,更要做好改进策略与实施改进计划。尤其做好困难度较大的院级指标的攻坚战,例如“留观24小时出观率”需要凝聚全院力量,不仅要借力二次改扩建工程,实现PICU扩容和门诊日间照护功能扩展,更要从医联体双向转诊及考核机制入手,问管理要空间要资源。
4. 在2018年全院范围推进科级的66项质量改进项目中,2019年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和特色持续落实科级改进工作与项目管理,同时经委员会层层甄选,选出五大优先临床改进项目作为院级重点工作予以推进。
5. 加强重点监测的不良事件管理和落实考核工作,避免重点监测类的不良事件发生漏报,形成全员积极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有效信息收集及时做好医院风险防控,构筑医院风险自动识别系统与预警机制。
6. 2019年,将集全院之经验、智慧与资源,打造一本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相匹配的《儿童专科医院质量管理示范案例》一书,更好地从实践出发,提炼出有价值的新理论新经验予以推广传播。
7. 各个分委员会实施风险管控,利用风险评估量表拟定重点监测领域及相应监测指标。
8.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隐患控制,加大管理力度,杜绝物资流失的风险。
黄国英院长在做会议总结时感慨地说,不知不觉中,QPS委员会已经走过了5载春秋,虽然是每季度1次的例行会议,但是依然有常听常新(新认识、新体会、新高度)的感觉,分委会从最初的8个增至12个,委员会的功能也在不断提升和拓展,医院渐渐形成“顶层设计,中层管理,基层执行的立体化质控系统”,复旦儿科模式初显成效。他充分肯定QPS各个分委会的负责人,不仅能越来越专业地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把工作与信息化充分结合起来,学会了低头拉车的同时不忘记抬头看路,全体成员从实践到理论都有不同程度提升。他指出安全、质量、服务是医院运行管理三大基石,QPS永无止境,需不断提升,今后要更紧密地与信息化结合,用数据说话,实现科学化管理。
此次会议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海南分院(海南省儿童医院)进行同步视频播放,让海南分院的管理团队一起参与,交流医院安全质量管理的先进模式,分享复旦儿科管理经验。这是继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厦门市儿童医院)成功远程直播质量安全会议后的再一次实践与探索。这种利用远程技术,实现异地同时在线的医院管理示教是儿科医院践行管理平移模式中的创新举措与探索,受到了分院管理层的欢迎和积极评价。
附:2019重点工作清单
一、2019年院级监测指标及对应高危风险领域
1. 平均住院日——住院病人床位管理
2. 药占比——控制病人医疗费用
3. 留观病人24小时出观率——高风险病人照护
4. 患者身份识别(2018年新增)——患者身份识别
5. 感染性病人集中隔离率(2018年新增)——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6. 病案首页填写正确率(2018年第三季度新增)
二、2019年医院优先临床改进项目
1. 降低神经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术并发症(神经外科)
2. 缩短移植患者平均出仓天数(血液科)
3. 降低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切口线结反应”发生率(外科)
4. 提高脓毒性休克6小时集束化治疗完成率(重症医学科ICU)
5. 降低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BPD发生率(新生儿科)
三、2019年FMEA主题:患者相关家属标本信息管理流程再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