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良(化名)父母的话来说,良良是不幸的,却又是最幸运的。不幸的是刚出生几天就要忍受手术的痛苦,而幸运的是在偏远山区碰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专家,让他得到了最好的治疗。
原本良良的出生让一家人沉浸在添丁的喜悦中,但是出生3天的良良却一直没有排大便,肚子越来越胀,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肯吃奶,以及严重的呕吐,一家人心急如焚,紧急赶往彝良县人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援滇医疗队的陶金好医生接诊了良良,通过询问病史和仔细的查体,他判断这是外科疾病,在完善检查的同时,他召集了同为援滇队员的外科医生孙松和放射科医生杨宾一起会诊。三方会诊后初步判断良良存在低位肠梗阻,病因怀疑是先天性巨结肠。
孙松医生为良良制定了严密的治疗方案,经过一系列灌肠、通便、补液等对症治疗后,良良腹胀没有得到缓解,胃管吸出大量的胎粪样物。孙松医生当机立断,决定当晚实施剖腹探查术。
在此之前,彝良县人民医院从未做过新生儿手术,缺少相应的儿童专用器械和监护条件,麻醉科也缺少新生儿麻醉经验。而且良良体重只有2530克,腹胀严重,伴有呼吸急促,难以耐受长时间手术。如何能克服各种硬件条件的不足,在保证手术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援滇医疗队迎难而上,5名队员团结奋进,为手术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经过几个小时紧张忙碌的准备,手术凌晨1:00开始,术中的探查结果证实了术前的判断,孙松医生按照预定的方案对良良进行了肠造瘘术。
术后,几位援滇队员24小时不间断的轮流看护,良良顺利地度过了最危重的围手术期。此时,术后的造瘘口护理又成为摆在医疗队面前的难题:当地缺少婴儿专用的造瘘袋和造瘘护理的药物,网上购买至少需要1周才能到货,良良随时可能出现皮肤溃烂和伤口感染的风险。周璋和鲁先萍两位护士立即将情况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反馈,在医院多部门的通力协助下,造瘘护理专家第一时间给予了技术支持,婴儿造瘘护理专用药物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往彝良。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良良顺利康复出院。
近日,良良来院复诊,体重增长满意,一切指标均已恢复正常。为表达感激之情,家属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援滇队员送上了锦旗。6个月后,良良也将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二期根治手术。
新生儿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对护理、麻醉、监护水平要求较高,一般仅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能实施这类手术,该例手术是彝良县人民医院历史上首例新生儿手术。该手术的顺利实施,说明彝良县人民医院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口支援下,儿科、儿外科诊治水平已有了跨越式提高,也充分体现了我院精准扶贫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