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次“分娩时子宫外产时处理”手术,在昨天下午彭宝宝顺利接受颈部肿瘤切除后宣告圆满成功。手术医生将原本压迫在气管上的鹅卵石大小的“肠源性囊肿”完整剥离之后,出生第9天的新生儿终于能拔去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 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附属儿科医院合作完成的这一治疗案例,实现了“手术开始于胎儿尚未离开胎盘循环状态时”的技术突破,填补了我国产前诊断、胎儿手术的多项空白。 彭宝宝在母亲怀孕7个月时,被“隔着肚皮”发现颈部有一个随时可能造成窒息的肿块。考虑到胎儿颈部囊肿较大,出生时就有可能因囊肿压迫导致气道阻塞无法呼吸,甚至有瞬间死亡的危险,两家医院的多学科专家组为母子俩设计了特别的“接生”和“抢救”方案,即在做剖腹产时,先在超声波指导下确认胎盘位置和胎儿体位,然后打开子宫暴露胎儿头部,在保持胎盘对胎儿供氧循环的同时,对胎儿“提前”实行气管插管,以保证生命安全,最后再结扎脐带,将胎儿从母体分离。 上周三,当彭宝宝刚从娘胎里露出小脑袋时,医生仅用两分钟,就果断地为他做了气管插管,保证了患儿的正常通气。当天下午,体重3250克的彭宝宝由妇产科医院安全转移至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 昨天下午的手术历时1个半小时。术中可见患儿颈部正中偏右侧的肿块已将气管推向另一侧。“如果不是产时就作了积极处理,一旦患儿缺氧时间过长,脑瘫或死亡都有可能发生!”主刀的郑珊教授颇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