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五月,红紫芳菲,上海疫情进入保卫胜利成果、攻坚取胜的重要时期。
儿科医院的各个岗位都有序、充实地忙碌着,这些身影里有医生、有护士,也有我们医技团队。医技第二党支部成立于2021年,现有党员11名。虽然党员人数不多,但覆盖院感、超声、营养、病理四个科室。疫情特殊阶段,医技第二党支部的同志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怀着必胜的信心,在晚春五月里做好上海保卫战里的“宣讲员、示范者和贴心人”。
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院感科的忙碌已经成为常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日复一日的工作里,我们用放大镜去寻找每个存在风险的细节,定期开展从理论到实操的各类院感培训,对阳性患者的行动轨迹开展流调、深入院内各种场所及闭环酒店进行采样,通过实时监控督查二级防护脱卸是否规范……
我们深知,制度流程更规范一分,对一线医护的保护就多一分,战胜疫情的时间就提早一分。为了那无数个一分,院感科同志们不分日夜,实时查看监控,不放过一帧画面;传染病大楼的改建方案经过无数次的现场讨论和办公室复盘;马健、王能里、殷丽军同志分批奔赴金山公卫,付盼、卢露同志奔赴仁济南院开展感控工作,小小科室,兵分多路,培训、监控、提醒、反馈、改进院感的各个风险环节,我们要争当特殊时期最好的宣讲员。
特殊时期,营养科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大变化。接到医院第一次闭环通知后,营养科启动了紧急预案,第一时间联系相关科室和供应商确保食材、FSMP及各项物资的供应和储备,以保证住院患儿治疗膳食和各种配方奶的充分补给;第一次全院采用一次性饭盒和一次性奶箱,并贴上膳食标签方便护士发放,防护等级的上升让原本顺畅的开饭流程变得异常繁琐,配膳员们首次变身大白,压力之下担起了疫情期间全院各病房的膳食配送。营养师在膳食编排核对、厨师们在饮食烹煮、配奶员在冲调配方奶、切配员在餐盒排放及配膳员在清点装车等各个环节上都更花功夫。医院气泡式管理中,日夜相处的同事们从“出生”到“满月”,做好疫情保卫战里坚定的示范者。
特殊时期,超声科的工作拉长了战线,面对院感的严峻,我们做到“病人不动、我们动”,穿着大白奔走于各个病区,成为新的工作常态。病理科一直在幕后默默地工作,但病理诊断工作却密切关系到患者的下一步诊疗,业内喜爱用“金标准”来形容病理诊断,这三个字对于病理科医生而言是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在疫情来临的时候,科室面临工作上更多的挑战,为了保证三级复片制度,虽然手术量锐减,但科内仍然安排充足的人员进行轮班,保证每一个病理诊断的质量。
病理科的冯佳燕医生是双医家庭,夫妻俩一位在方舱支援,另一个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孩子只能托付给家中的老人照顾。有的医生克服困难,冒着“只出不进”的风险勤勤恳恳地跨区上班,驻守单位。
疫情严峻化下的医院工作,“气泡式管理”、“阶梯化换防”成为常态,停滞的公共交通也没能阻挡大家回到岗位的热情,超声科有位医生家住浦东,通勤很困难,靠找同路顺风车一直在坚持上班,有时候轮到换防回家没有顺路车就住在医院等待下一次上岗。5月上旬轮到他换防进院,出门时心急摔跤受伤骨折,必须卧床康复。在他无助又痛苦之时,支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党支部书记、院感科主任王传清同志迅速组织安排,号召支部关心关爱该医生,“我们要做好群众的贴心人,支部里每一个职工都是我们的关心对象”。她带头送去关怀和温暖,深入了解其实际困难,与医院党委和工会沟通反馈情况,为之寻求帮助。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虽然支部成员来自四个不同的部门,有些党员同志跟该医生平素交集并不多,但此刻大家的心那么齐,关爱之情那么火热。支部自发了募捐活动,大家还分别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他找来了骨折疼痛和营养方面的专业建议。
疫情无情人有情,相信只要大家戮力同心,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