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报刊版面8

重视近视儿童眼底检查——眼底检查也要从娃娃抓起

那么什么是眼底呢?

门诊上经常碰到一些家长带着眼白充血的孩子急匆匆找到医生,“医生,我们孩子眼底出血了,怎么办?”或者一些家长带着眼白上有黑斑的孩子来到门诊对医生说:“我家孩子眼底有黑斑,这是怎么了?”眼白就是眼底吗?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眼球壁的最外层为结膜层和角膜层,眼白发红是结膜充血或者结膜小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眼白黑斑指的是眼球壁中间层,即巩膜上的色素沉着,这些都不是眼底的毛病。

眼球壁有三层,眼底指的是眼球壁的最内层,即视网膜层。如果把眼球比作一台照相机,眼球的最外层角膜就相当于相机的镜头,而眼底就相当于相机的底板即胶卷。如果胶卷坏掉了,那么就不能拍到清晰的照片了,就相当于看不清东西了。眼底位于眼球最内层,因此不借助特殊的手段是没办法直接肉眼看到的,这就需要医生来帮助大家检查了。

眼底检查查些什么呢?

一般来说眼底检查主要包括视网膜、脉络膜、黄斑及视神经,眼底检查是发现这些结构病变的重要手段。

近视眼为什么要定期检查眼底呢?众所周知近视眼是眼球长度增长或者角膜、晶体曲率过高导致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之前所致。正常角膜和晶体曲率下,近视度数越高,眼轴长度就越长,眼球壁就被拉伸的越薄。眼底视网膜是一层很薄的组织,最厚的地方约0.5mm,最薄的地方仅0.1mm,它又包括十层结构,任意一层出现问题即可导致视力损害。就比如气球越吹越大,最终气球会爆炸一样,眼球长度增长到一定程度,视网膜各层均可能会出现病变,轻度的有后巩膜葡萄肿、视盘旁近视弧、视网膜周边变性等,严重的有黄斑劈裂、黄斑出血、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的眼底病变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甚至可造成失明,高度近视已成为我国失明的第二大原因。而有些严重并发症的早期虽然没有明显的症状,不疼不痒,视力无明显下降,但是如果能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可以避免发展到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的。比如早期视网膜周边格子样变性或者视网膜干性裂孔,早期发现后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变性区或者裂孔,就像电焊把病变的视网膜焊牢到眼球壁上一样,是很可能避免发展到视网膜脱离的。因此近视眼尽早进行定期的眼底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眼底并发症,对守护儿童的光明是非常重要的。

多久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合适呢?

这并没有统一规定,通常根据孩子的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家长的遗传背景等来综合决定。如果是中低度近视(近视低于600度),可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眼底。如果是高度近视(近视达到600度或以上),眼底尚未出现问题时可以半年检查一次,如眼底已经出现问题,则应3个月或者更短时间检查一次。

眼底检查怎么查呢?

眼球近似球型,眼球后部正中央比较容易被看到,但越到眼球中间位置即赤道部位越不容易被看到。简单的可借助直接眼底镜或者彩色眼底照相机来检查,怀疑有问题的或者眼底病变风险较高者可借助于视野更广的三面镜来检查。有条件的还可以选择免散瞳的广角全景激光扫描眼底照相机(欧堡),更快捷方便地拍摄眼底全景高清图片,并且便于前后对比。

儿童由于缺乏自主表达能力,临床上早期的眼底病变相对较隐匿,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发生。已经近视的,要配合医生进行正确的近视防控,定期复查视力和眼底,以免发生严重的眼底并发症。

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光明的未来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医生有各种办法和利器对孩子进行眼底检查。对早产儿和不配合的儿童,我们有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RetcamIII)和间接眼底镜,或镇静后用直接眼底镜进行眼底检查。对配合的儿童,可以用常规的眼底相机或欧宝进行仔细的眼底检查,保留影像资料以便随访对照。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小儿眼科医生队伍,长期致力于儿童各类眼部疾病的诊治,担负着上海市乃至全国儿童近视防控和早产儿眼底筛查的工作。我们希望家长们要重视儿童眼底筛查,提倡眼底检查要从娃娃抓起,共同守护孩子的光明。

眼科 / 蔡晓静、杨晨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