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健康科普专家库(儿科学)领域专家科普视频专辑
 
[肾思]明辨 远离[童年杀手]
作者:肾脏科 徐虹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遭遇不少‘隐形杀手’,而慢性肾脏疾病就是其中之一。部分慢性肾脏疾病可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直至儿童期的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同时,慢性肾脏病患儿是成人期尿毒症的高危人群,严重危害健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小儿肾脏病和泌尿系统疾病诊治中心主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徐虹教授说。
       及时明辨:慢性肾病“藏得深”
       徐虹介绍,肾脏具有排尿、合成血色素、调节 血压等功能。一旦肾脏损害,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排尿异常,表现为泡沫尿(蛋白尿)、茶色尿(血尿)、尿量减少、水肿或夜尿增多;其他症状如食欲差、消瘦、乏力、身材矮小、发育落后、面色苍白、贫血等。
       “由于这些表现没有特异性 ,因此非常容易被家长忽略。”徐虹说,“在儿科医院,慢性肾脏病患儿多因肾外非特异表现前来就诊,如全身水肿、身材矮小、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此时往往已经是慢性肾病发展阶段。”
       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儿童早期肾脏疾病的蛛丝马迹?徐虹表示:“首先是观察儿童的尿量及排尿次数。学龄前儿童尿量一般在 400~600 毫升/天;学龄期儿童尿量一般在1000毫升/天;15岁以上青少年的尿量和成人相近,约 1500 毫升/天。家长应留心,在正常饮食及正常活动下,儿童尿量过多或过少,都有可能是肾脏疾病的信号。”
       除了留意儿童尿量及排尿次数,家长也应该观察儿童尿液的颜色。“正常的尿液是透明淡黄色。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食物会影响尿液的颜色,如食用了胡萝卜素、红心火龙果、蓝莓、黑莓等。一些药物也容易让尿液颜色产生变化,如甲硝锉、氨基比林、大黄等。对此,家长要根据情况仔细分辨,避免急于寻医。如果确实是尿液颜色异常,建议进行尿液检查。”徐虹说。
       护肾法则:“三重”预防少不了
       儿童肾脏疾病,如何防患于未然?徐虹称,护肾法则主要是“三重”预防。
       一级预防 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干预。首先,多饮水、少喝含糖添加剂的饮料 ,多吃蔬菜水果、低盐低糖饮食。其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进行适当运动、培养兴趣爱好、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再次 ,勿滥用药物 ,抗生素、退热药、中草药应该合理使用。最后,进行遗传咨询,应规范产检、产前咨询、进行生育指导,早日治疗遗传性肾脏疾病。
       二级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儿童肾脏疾病会迁延不愈,直至患儿成年。在临床上,我们看到太多 10 岁发病、20 岁透析的病例。”徐虹说。
       徐虹介绍,目前本市儿童慢性肾脏病已经推行“双重筛查”,即尿液筛查和超声筛查。尿液筛查是早期发现肾小球肾炎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并不能发现大多数患儿先天性尿路异常问题。而先天性尿路异常同样也是导致儿童慢性肾脏病,甚至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泌尿系统超声是筛查和随访先天尿路异常的主要技术。有效结合尿液筛查和超声筛查,形成儿童慢性肾脏病双重筛查策略,能覆盖约90%的慢性肾脏病病因,进而发现绝大部分患儿。”徐虹说。
       三级预防 一旦有相关症状发生,要及时就医。徐虹表示,由于肾脏具有较大的储备能力,在肾功能出现明显损害之前往往是悄无声息的。
       “发现以下情况,家长要引起注意。”徐虹提示。
       1. 当孩子血压升高或者高血压患儿的血压变得难以控制时,要警惕患上慢性肾脏病的可能。
       2. 孩子的夜尿增多,往往提示其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出现障碍。
       3. 由于肾脏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数量减少时,常常会造成肾性贫血,因此当孩子有贫血症状出现时,也需要格外警惕。
       4. 孩子食欲不佳时,可能是毒素在胃肠道蓄积超过一定程度的表现,但不少家长常常误将这个症状归咎为消化系统疾病。
       徐虹说:“儿童慢性肾脏病虽然‘藏得深’,但是只要遵循三级预防法则,依然能够做到‘肾思’明辨,远离‘童年杀手’。”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万源路399号    邮编:201102    总机:64931990    咨询热线: 64931923
COPYRIGHT 2006 ch.shmu.edu.cn ALLRIGHTS BY RESERVED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