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儿童保健科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开展儿童保健工作的单位之一,也是上海市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科室秉承着承上启下的优良传统,刘湘云教授、郑慕时教授、冯玲英教授和王卫平教授等前辈们对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培养了一批批骨干人才,为科室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在代代儿保人的辛勤耕耘下,经过70年的高质量发展,科室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且颇具影响力的儿童保健专业科室。
科室现以博士学位占主导的各级在职医师13名,经过多年亚专科化培养,具有解决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性疾病的系统、综合诊疗服务能力。专科特色包括各类脑发育障碍疾病如孤独症谱系障碍、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学习困难的诊治,早产儿出院后管理,儿童生长发育偏倚和各类营养障碍性性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孤独症领域,目前学科已建立从筛查、诊断、干预治疗和机制研究的多模态闭环管理模式。基于NDBI干预治疗理念和技术自主研发的STPAC等系列家长技能培训课程,深受同行和家长的好评,成为科室一张对外的响亮名片。
学科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脑计划、国家973子课题、科技部慢病重大专项以及多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测验全国城市常模的制定》项目获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维生素A营养影响儿童免疫力的机制》项目获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早产儿视感知觉发育及早期干预研究》项目2015年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社区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再获得2019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徐秀教授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内首位获国际孤独症研究会(INSAR)授予的“INSAR Fellow”。曾连任三届全国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副组长,现任全国儿童保健学组委员。从事儿童保健、发育行为领域医教研工作30余年,在推动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科技部慢病重大专项、卫生部行业科研专项、科技部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学科还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的临床和科研翘楚,他在医疗、教学和科研领域担当重任,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进修项目介绍】
科室注重进修医护人员的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临床科研思路的启迪,设有由高级职称医师及高年资主治组成的带教团队。带教教师师资经验丰富,注重将实际操作技能与理论结合有机结合,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及相关科研思路。
1. 儿保与发育行为相关疾病诊治技术:
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全面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语言和言语发育障碍、学习困难等疾患的诊断、评估和干预治疗。
生长偏倚、食物过敏、喂养困难、睡眠问题的综合管理。
2. 儿保与发育行为相关评估技术:
发育或智力筛查性量表的操作和报告解读(DST, DDST, PPVT, CRT等),
诊断性量表的操作和报告解读(Gesell发育量表、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及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Griffiths发育量表等)
各项问卷评估测试和问卷等
3. 儿保与发育行为相关干预治疗技术:
孤独症谱系障碍系统干预治疗,包括孤独症家长干预技能课程、ESDM训练、ImPACT训练课程、TEACCH-结构化训练;
全面发育迟缓干预,包括高危儿早期干预家长课程、GDD早期干预家长课程;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困难干预,包括ADHD家长课程、ADHD小组干预课程、学习能力综合训练课程;
构音障碍干预,包括语音评估后的家长干预课程,一对一的构音训练课程、口肌干预等
备注:针对护师及治疗师的专科进修,主要培训内容为上述第2和3条。
【进修教育安排】
进修医护人员将全程参与儿保门诊、评估、家长课、个训等临床常规诊疗工作。我们将结合进修医护人员的自身特色,安排资深医师或治疗师担任指导老师,负责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以满足进修医护的专业需求。专科进修学习活动包括:
1. 定期进修医师小讲课:由资深临床医生主讲,涵盖儿保与发育行为医学的前沿知识、专科技术和临床案例分享。
2. 文献学习汇报会:定期组织医护团队共同参与文献学习,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医学进展、点评反馈文献阅读技巧。
3. ESDM干预训练视频交流会:进修医护团队和本科室专业医护团队一同参加,每周有共同讨论、学习和分享ESDM训练经验,提升ASD干预技能,促进团队协作。
我们坚信未来几年将是儿保与发育行为儿科学科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期待您的加入,共同迎接新的起点、新的征程。通过这些临床专科教学安排,我们致力于引导本学科医护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技术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应对儿童保健和发育行为儿科领域的新挑战,高质量服务儿童及其家庭。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