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7月10日,全国医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山西医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不仅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台湾亚洲大学等各地高校的医务社会工作知名教授学者,还邀请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医院医务社会工作临床实务专家一同出席。儿科医院社会工作部受邀参加并做主题发言。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大家就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发展与人才需求、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医务社会工作创新服务实践等6个议题展开了专题发言和讨论。
傅丽丽主任以《多元合作模式下的儿科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与展望》为题向与会者介绍了从2013年起社工部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逐步形成的多元合作模式及取得的成效。社工部创立临床医务社工助理制度,建立了一支由临床医护人员组成的医务社工助理队伍,驾起专职社工与临床的桥梁,将需要社工介入的个案及时转介到社工部;尝试将第三方专业社工机构引入医院,在血液科开展肿瘤患儿生命关怀社工服务;率先在上海市医疗系统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专家督导委员会”,集结上海医务社工领域专家,对儿科医院社工实务、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进行督导,创建科具有儿科特色的专家督导、社会组织督导、学校督导、同辈督导的四位一体的督导模式;积极链接资源,根据医院需求创设公益服务项目,打造公益品牌,建立慈善救助院社联动体系。傅主任的演讲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不仅展示了儿科医院社工专业化历程,更是展示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丰富经验。
傅丽丽主任还担任了“医务社工与志愿者”主题论坛板块的主持人,分别引导嘉宾们就如何从学理角度促进医院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如何设立医院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者联动机制、如何提升医院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支持和认可、如何发挥医务社工的作用开展专业的志愿服务以及如何院校合作进行志愿服务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引起了台上台下实务界、研究界的热烈回应和讨论。
医务社工傅茜在“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题讨论板块,积极回应了傅丽丽主任的提问并且介绍了儿科医院志愿者、医务社工的发展历程、模式、组织管理,着重举例“我们的甜橙树”志愿者团队对于建立康复科脑损伤患儿家庭支持系统,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团队播种爱心、传递公益、传播科普的作用,说明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员工、义工、社工”三工联动的志愿者管理服务体系的有效成果,及在志愿者服务项目中医务社工作为规划者、组织者、评估者、倡导者的角色定位,医务社工在关注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整合各项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坚持医疗福利的公平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科医院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
在“医务社会工作创新服务实践”专题,医务社工张灵慧在梳理不同流派的危机干预理论基础上,结合院内41例危机干预个案经验,回应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主张在非医疗过失医患冲突的萌芽期由医务社工进行简洁快速的干预。她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务社工对重症监护室外因悲伤而昏厥的患儿母亲危机干预过程为例,通过聚焦以情绪疏导为抓手的场面掌控、以希望注入为核心的安抚技巧、以重要他人为关键的社会支持三个核心干预步骤的操作描述。并结合儿科医院的特色,提炼一套以信任关系建立为基础的院内转介、危机评估、紧急干预、及时跟进的儿科危重症患儿家庭危机干预模式。马凤芝教授肯定了儿科医院的危机干预创新服务实践,并对儿科医院为代表的年轻医务社工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此次参会,是社工部继去年参加首届广东省医务社工研讨会、今年6月参加韩国世界社工大会又一次走出上海,展示儿科医务社工风采。通过每一次会议能和全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同道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展望医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美好蓝图。儿科医院的医务社工们将持续探索多元合作医务社工发展模式,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撰写论文,申请科研课题,继续深化产-学-研的工作方式,为儿科医务社会工作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努力!
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