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儿资讯

首届儿童合理用药和可及性研讨会暨中国-WHO双年合作项目(2016-2017)培训会会议总结报告

发布日期:2017-03-20

  三月的上海,阳光明媚、春暖花开。3月17日,“首届儿童合理用药和可及性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顺利召开。除了来自北京、成都和上海三地作为监测点的九家不同级别医院的临床医生和药师代表外,来自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的药物管理专家、统计学专家、IT新秀和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上海市其他医院的临床医师和药师、研究生等近8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宗涵教授、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药政处吴文辉处长、国家卫计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敏教授(上海市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儿童基本药物目录组王晓玲主任(由张萌代表)、WHO儿童基药组专家曾玫教授等参加了会议,整个会议由第一项目组负责人王建设教授主持。

  我国著名儿童肾脏病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中国-WHO双年合作项目(2016-2017)”负责人徐虹教授首先对来自相关行业、各医院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与临床医生表示诚挚的感谢。为了能高质量按时推进项目,徐虹教授亲自和北京、成都等选定的监测点医院联系,并动员全院和本市其他医院、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精英,与各项目组执行人员多次讨论,经常加班到深夜指导工作。对各项目组的计划与方案她都亲自过目与把关,然后再与国家卫计委药政司领导及WHO驻华技术指导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汇报与讨论,一遍遍细化和深化研究方案。每当项目组遇到困难,或感到疲惫、迷茫时,徐教授总是用她特有的魅力和感召力,给项目指明方向,为项目组成员提供动力。研讨会上,徐教授对本项目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述,肯定了本项目目标1团队的辛苦付出与成果。徐虹教授指出,这个项目是我国与WHO在儿童基本药物领域的重要合作课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能够牵头担此重任,是国家与WHO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我院以及我们儿科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徐虹教授表示,只要在座的各家医院、各个单位通力合作,该项目一定能顺利完成,交给WHO及我们国家一份完美的答卷。

  朱宗涵教授历经儿科医生和儿童保健专家、管理专家、政府官员和学会、协会领导等岗位,现致力于促进儿童用药可及性和合理用药。朱教授丰富的经历,使其演讲具有独特的全局观。朱教授指出儿童用药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目前儿童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适宜的儿童品种、缺乏适宜儿童的药物剂型和规格、缺乏适宜儿童的用药包装以及全球普遍存在的儿童超说明书用药问题。WHO已经制定并不断更新儿童基本药品目录,我国政府和儿科医生也已经在行动。朱教授建议可以通过学会指南或共识为某些超说明书用药提供支持依据,并要向政府和社会宣传药品说明书不是医生用药的唯一依据。朱宗涵教授高度肯定了本项目及本次研讨会的重大意义,认为是促进儿童基药目录以及促进儿童合理用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里程碑。朱宗涵教授的讲座让各位在座与会代表深受鼓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让我们各位儿科医师感到任重而道远。

  来自四川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万朝敏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儿科感染科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万朝敏教授从循证医学角度阐述了目前国内儿童用药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目前国内、乃至全球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现象较为普遍,但是许多超说明书用药缺乏足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支持,需要严谨的临床调查与研究来进行论证。万教授介绍了该院目前管理超说明书用药经验,强调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超说明书用药要有临床医生提出需要超说明书用药的相关依据以及适应症,临床药师进行把关和审核,并由医务科批准备案。在具体病人决策方面,临床医师要根据患儿病情判断利大于弊、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给予家长知情权和选择权,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从而避免医患纠纷,保护当事医生。万朝敏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我国儿童用药还有很多地方有待规范和提高,也再一次肯定了本项目的重大意义。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具有丰富的医疗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经验,并为许多国家决策提供建议。来自该中心的华雪蔚副主任分享了通过大数据促进合理用药以及为国家医保目录服务的经验,同时分享了上海部分医院儿童用药的现状。她指出,中国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保障儿童用药,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更是新增了91个儿童用药品种。但是与EMLc(WHO儿童基本药品目录)相比,仅71%的EMLc药物有国产制剂,4%仅有进口药物,25%是完全不可及的。同时,华主任工作组对上海市数十家医院门诊处方进行的抽样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上海儿童均选择三甲儿童专科医院就诊;儿科门诊患者以0-6岁儿童为主;0-1岁婴儿中抗生素位居用药构成比首位;0-14岁儿童中EMLc金额占比为11%,年龄段越低EMLc金额占比相对越高。华主任的讲座让我们认识到儿童用药目前仍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凸显了我国儿童合理用药和可及性调查的必要性及制定我国儿童基础用药目录的迫切性。

  李智平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药剂科主任,同时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童药物专家组委员、资深儿童药学专家,她曾作为中国儿童药学专家的代表于2007年赴日内瓦参与首版WHO儿童基本药物目录的讨论。李智平教授指出:用于儿童的药物中,约2/3未在儿童中进行药物安全性试验;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成人的两倍;目前儿科医生期望儿童药物有明确的临床适应症及适合儿童的剂型。李主任从临床药师的角度提出:安全、经济、有效是合理用药三要素;基本药物目录是合理用药的保障;而儿科基本药物可及性调查可以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王晓玲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和药学部主任,也是我们国家“儿童基本药物目录建议清单”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张萌药师代表王教授详细介绍了1-5版WHO儿童基本药品清单的比对结果、WHO儿童基本药物的遴选更替原则,以及我国儿童基本药物活性成分候选清单的制定方法、过程及初步结果。通过王教授的介绍我们得知,目前已经初步遴选出372种活性成分,分布于24个作用列类别中;其中说明书中有明确儿童用法用量信息的为260种,约占67%;但是很多专科用药仍需进一步组织专科临床专家论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儿童基本用药目录就会公布了。

  开展儿童用药可及性及合理用药基线调查是整个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也是会议的重头戏。来自我院感染传染科曾玫教授作为该目标主要负责人代表目标1团队就方法学进行了详细的汇报,请与参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目标1研究内容包括:调查和评估当前我国儿科临床用药以及抗感染用药现况,WHO儿童基本药物(2015版)在中国儿童中的可及性和使用情况,比较不同地区和各级代表医院处方情况,为国家儿童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依据。曾教授与目标1团队成员深读了多篇权威文献,并征求了IT专家、数据库专家和其他医院专家的意见后,制定出即将采用的方法学,包括抽样方法、门急诊处方抽样调查表、住院病人用药调查问卷等。虽然该调查计划和表格已经过多轮讨论,但在会议讨论过程中,对各拟参与单位的状况以及能提供的材料、流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涌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建议,碰撞出新的火花,凸显这次会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项目组将根据新的信息对研究方案及工具进行改进和细节完善,相信新的方案一定能圆满完成项目的总目标。曾玫教授2016年曾应邀赴日内外参与WHO儿童基药目录更新的专家讨论,2017年3月底将再次代表中国参加日内瓦WHO儿童基药抗生素目录的更新讨论。

  此次研讨会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庞大让参会者受益匪浅。相信通过我国与WHO的合作项目,尤其是针对我国儿童用药可及性及合理用药的调研,从该项目获益的不仅仅是儿童,还有儿科临床医生和药师。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我们有责任推进该项目的开展与完成。通过本次会议,使本项目组为4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Workshop会议充满信心,相信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领导和WHO驻华官员的进一步指导,本项目一定会顺利完成,为儿童用药可及性和合理用药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WHO双年合作项目(2016-2017):儿童用药可及性和安全性的策略研究”工作有五个分项目组,研究团队有王建设、曾玫、万朝敏(成都)、王立波、张晓波、陈朝英(北京)、罗飞宏、王晓川、李彩凤(北京)、陈超、钱莉玲、戴仪、李智平、应晓华、葛艳玲、库尔班江、孙成君、侯佳、陆炜、龚一女等。项目总负责徐虹、李智平和钱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