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王达辉主任率领的儿童脊柱外科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O Spine组织官方杂志《Global Spine Journal》(IF 2.683)先后发表了题为《Posterior Focal Curettage and Spine Stability Reconstruction by Temporary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Children With Collapsed Vertebrae due to Eosinophilic Granuloma》和《Successful Closed Reduction of Atlantoaxial Rotatory Fixation in Children—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0 Patients》的文章,前文探索了儿童脊柱病理性压缩性骨折诊治的新策略,首创并自主命名了保留儿童脊柱生长的治疗新技术;后文对保守治疗儿童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和总结,并自主设计和发明了儿童枕颌牵引的新套装,在小儿骨科领域的治疗研究和转化上迈出了崭新一步。
儿童脊柱病理性压缩性骨折诊治新策略
临床上儿童脊柱病理性压缩性骨折最常见的是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它是是发生于骨骼系统的一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可累及全身所有骨,是导致儿童椎体破坏的常见原因。目前对于儿童脊柱EG治疗的方法选择具有争议。治疗并不困难,但是在诊断上必须要有精确的病理诊断来指导治疗和用药。这就给这样一些儿童诊治上带来一定挑战;
自2015年至2018年期间我们选择了15名儿童脊柱病理性压缩性骨折存在脊柱不稳定、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受压等表现的患儿,接受手术治疗,我们的手术策略为脊柱后入路切开活检明确后、经椎弓根病灶清除、后路钉棒系统临时固定,术中注意保护椎体骨骺、关节突及附件结构,通过椎体间撑开钉棒系统临时固定以保留椎体生长潜力,术后一年移除内固定系统。我们将该手术策略自己命名为保留脊柱生长的后入路重建术(growth-preserving posterior spinal column reconstruction surgery,GPPSCR),研究发现对于存在脊柱椎体破坏塌陷病理性骨折导致扁平椎的EG患儿,通过手术活检诊断并治疗结合个性化的化疗可以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和满意的椎体高度恢复,使得患儿获得了很好的治愈效果。
关于保守治疗儿童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
我们在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2012年至2019年在我院接受保守治疗的30名寰枢椎半脱位的儿童病例信息。根据治疗方式的改变将治疗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为临床康复期(临床表现为无疼痛,活动无受限),此时治疗方式为枕颌带牵引;第二部分为影像学康复期(影像学指标提示寰枢椎间距相等),此时期用颈托固定。我们发现对于发病时间小于3月的患儿,可以通过枕颌带牵引和颈托固定的方式进行成功的保守治疗。发病时间越长,临床康复期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影像学康复期基本保持不变。
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的急诊,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其潜在的危险比较大。牵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是一种安全、操作简便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以枕颌牵引最为常用。
传统的枕颌牵引装置一般都需要患者处于坐位进行牵引,受力以前侧下颌部为主,双侧枕颌带的受力不能按要求发挥作用,且枕颌带会滑动掩盖患者耳廓,造成不适感。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项目成员设计、制造了一种枕颌牵引套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枕颌牵引套件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套件通过下颌片和枕骨片的可调节性,避免了对患者耳廓造成压迫的可能性;同时采用棉质亲肤材质,有效保护患者与套件接触的皮肤;本套件可用于坐位或平卧位牵引,提升了患者的舒适性。
总结:综上两篇文章揭示了我院在儿童脊柱外科诊治上的最新进展,并通过研究转化形成创新技术和创新发明,进行推广。儿童骨科团队将一如既往地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精进临床工作与科研研究,发掘新的治疗思路,为更多患儿的健康贡献力量。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