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上午,来自以色列的两位“小丑医生”尼尔•拉茨(Nir Raz)和萨拉•马哈米德(Sarhan Ma-hamid)受邀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为患儿们带来神奇而有趣的“小丑治疗”。 两位“小丑医生”穿着奇特,其中一位虽然内穿蓝色手术服,外穿白大褂,但是头顶大红帽,帽子上还直直地插了朵小花,再看他的白大褂,上面都是小动物,左肩膀上停着一只花蝴蝶,右肩膀上落着一只蜻蜓,白大褂的上面还“落满”了各种各样神奇的小动物,当然,最醒目的还是他那又大又圆的红鼻头; 另一名医生的装扮则更奇特,头戴一个有狗耳朵的帽子,鼻子尖上黑黑的,身穿一条花裤子,脚蹬一双大头鞋。他们的形象夸张而又富有趣味,十分引人注目。 “小丑医生”在门急诊输液中心遇到了正在为打好针的小朋友发放卡通粘纸的“小龙人”人偶和志愿者们。为了让来就诊的患儿能有更好的就医体验,鼓励那些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毅力、信心和决心克服治疗过程中的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勇敢战胜疾病的患儿们,儿科医院自2013年起开展了“勇敢小龙人-打针我不怕”活动。为在接受静脉注射、抽血等有创操作时表现勇敢的患儿在“勇敢小龙人积点卡”上盖章,并换取心仪的礼物,除此之外,勇敢事迹可以参加“勇敢小龙人”评比。“小丑医生”活动与“打针我不怕”活动有相似性,都是给孩子们的治疗过程带来快乐,消除对疾病的恐惧。不同之处在于“小丑医生”是通过一些魔术和表演使孩子们转移注意力,从而减轻他们的痛苦。“小丑医生”从随身携带的工具箱里拿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工具箱里放的不是听诊器、针筒或者药盒,而是公鸡、玩偶、气球以及许多魔术道具。在拉茨和小朋友玩吹泡泡游戏时,马哈米德打起了气球,并三下两下的将气球扭成了小狗状,送给了患儿。患儿在观看两位“医生”的表演后,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来医院看病的很多小朋友都很害怕打针,两位“医生”说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玩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忘记打针这件事,那么自然也就不紧张、不害怕了,等孩子意识到被扎针时,其实打针就已经结束了。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少受罪、少流泪,也能帮助医护人员更好更轻松的完成日常的医护工作。“小龙人”人偶和“打针我不怕”活动的志愿者们也和小丑医生们探讨交流逗小朋友开心的方法,以期更好地为孩子们带来快乐! 之后,小丑医生与医务社工、志愿者共同来到住院部,他们分别到访了白血病病区、内分泌科病区、肾脏科病区、肿瘤外科病区以及骨科病区,为那些住院部身患疾病的患儿们带去了“小丑治疗”。
在医务社工的组织和陪同下,两位“小丑医生”还来到了儿科医院的爱心小屋,带领患儿以及家长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游戏治疗活动,他们给患儿扭气球,玩杂耍,变魔术,同时,他们也不忘和患儿的家长进行互动,为患儿的家属减轻了因孩子生病而带来的压力与焦躁。 最后,两位“小丑医生”还为儿科医院的医生、护士、社工以及志愿者进行了一场关于“如何与儿童互动”的专业培训。在培训中,马哈米德“医生”告诉大家,在以色列,他们做过一项研究,即他们为患病严重的孩子提供“小丑治疗”,接受治疗后,孩子血液中的白细胞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证实了“小丑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实验也证实,“幽默”能促使大脑产生更多的内啡肽,从而减轻痛感,生成更多白细胞,提高免疫力。概括说来,它能帮助病人加快痊愈。以色列研究还显示,当“医疗小丑”参与外科准备工作时,病人术前不需要那么多麻醉剂,术后不需要那么多止痛药。与此同时,两位医生还强调了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治疗作用。游戏是小孩子的语言,通过游戏,小孩子的心会更加开放,这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儿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接受相关的培训后都受益良多。 在“小丑医生”进入医院之前,儿科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便在医院的门诊及其病房开展了许多针对患儿、患儿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个案、小组、社区活动。与“小丑医生”共同的工作理念在于:都是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尤其注重患儿所身处的家庭和医院环境,通过改善环境,达到推动患儿及其家属就医体验和就医心情的改善,同时通过对患儿身边的人进行赋权和增能,传递给患儿更多的正能量,促进患儿更好的康复。
不过“小丑医生”与医务社工都有各自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医院中如何将两者的服务理念和方法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