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唁电
儿科先驱 医者楷模——深切缅怀金汉珍教授
沉痛悼念金汉珍教授
 
  怀念
 
深切缅怀金汉珍教授∣严谨执着,勇于创新---缅怀我的老师金汉珍教授
发布时间:2020-02-17     发布人:新生儿科
 

  最早认识金老师还是在书本和杂志上,1979年读大学时上临床专业课《儿科学》时,看到编者“上海第一医学院金汉珍”,犹如高山仰止,肃然起敬。1982年毕业后做了儿科住院医师,经常拜读金老师在《中华儿科杂志》上写的述评和论文,深受教育,心里在想一定要考金老师的研究生。1986年如愿考上金老师的硕士研究生,至今34年我一直在金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工作。34年的师生情缘深刻影响着我,金老师严谨执着和创新进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金老师从1939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在上医学习工作80年,深深印记着上医人严谨执着的传统,对学术的严谨,对专业的执着。
 
  金老师一直教育我们,临床医生必须长期坚守临床第一线,把每个病人管好,把病史问仔细,认真体格检查。医院举办的疑难病例讨论、大会诊,她看了病历摘要后,总是提前一天去病房,再向家长问病史,给患儿体格检查,不漏过任何一个线索,然后去图书馆查文献,充分准备,在讨论时提出许多诊治建议。
  她工作服口袋里长年放着笔记本,记录病房里重要病例病历要点,她办公室里保存着大量的病史资料笔记。医院举办的学术讲座她总是坐在第一排,一边听一边记。她是医院图书馆的常客,每天都能看到她在图书馆阅读文献的身影,并一直在做笔记。她平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和文献资料,她撰写论文和书稿都是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她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她不喜欢别人帮她准备资料,她说病例资料自己熟悉,文献资料自己看过,写起来得心应手,心里踏实。
 
  金老师创新思想非常活跃,思想一点都不保守,思考问题非常超前。她对临床问题非常敏感,善于发现临床问题,提出诊断和治疗新观点,她一直强调对诊断或治疗非常困难的疾病,不能满足于现时的诊疗常规,一定要思考和研究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解决临床问题。
  1956年,当时已认识到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的益处,但仍有部分早产儿不能母乳喂养。她提出“人乳站”的想法及具体措施,开展捐赠母乳满足临床需要,与现在的母乳库建设基本相似,论文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1959年),是在我国最早开展的母乳库建设的医院。
  1963年,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没有办法治疗,核黄疸发生率非常高,当时没有光疗,国外也刚开展换血疗法,金老师在我国首次开展换血疗法,解决了非常急迫的临床问题,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论文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1963年)。
  1970年代,新生儿呼吸疾病发生率比较高,当时国内还不认识新生儿湿肺,将许多湿肺病例误认为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金老师经过仔细的临床观察和胸片鉴别,认为一些相对较轻的呼吸困难不应诊断为RDS,1978年在国内第一次描述湿肺的临床特点,提出新生儿湿肺的诊断。
  1978年,她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新生儿医学进展的述评,全面阐述了我国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胎儿医学、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早产儿管理等观点,学术思想非常超前。
  1980年,国际上首次发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金老师立即思考我国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向卫生部提出课题申请,1985年卫生部批准建立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组,金老师担任课题组组长,在我国开展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研究,研制相关新药。1989年在我国第一次报道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RDS取得成功。
  金老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对专业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几十年如一日。同时,她善于捕捉最新信息,思考新问题,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即使年逾古稀,退休以后,仍然思考新生儿医学的新发展。这种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又有善于思考新问题勇于创新的超前思想,非常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陈超
2020年2月12日

 

 

陈超教授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儿科学系副主任,儿内科教研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新生儿协作网主席。《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新生儿科杂志》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新生儿呼吸疾病和危重症、早产儿发育与疾病防治、早产儿脑发育与脑损伤防治等研究。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万源路399号    邮编:201102    总机:64931990    咨询热线: 64931923
COPYRIGHT 2006 ch.shmu.edu.cn ALLRIGHTS BY RESERVED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版权所有